昨天凌晨升井,望着整片沉睡的山坳,只有矿区还亮着灯,突然想起十二年前那个攥着安全帽下井的自己——今天想和大家唠一唠,一个煤矿青年在煤海深处摸爬滚打的成长故事。
扎根煤海练本领,深耕一线铸标杆
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,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。2013年,大学刚毕业的我,怀揣着对煤炭行业的热爱,踏入冯家塔煤矿。初入井下,昏暗灯光下,错综复杂的巷道犹如迷宫,老矿工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和坚毅的目光,让我在震撼中暗下决心:一定要学出真本领。十二载春秋,我辗转综采队技术员、探放水队队长、生产准备队队长等各个岗位,从采煤机的轰鸣声中学习操作技巧,在液压支架间摸索维护要领,以“学中干、干中学”的韧劲,坚持地面钻研规程、井下实践验证。结合矿井实际,先后编制了10余本作业规程、操作规程,以及40余项管理制度,逐渐从一个“门外汉”蜕变成大家眼中的“技术大拿”,用行动诠释了青年矿工的责任与担当。
勇挑重担开新局,攻坚克难显担当
每一次尝试,都是对未知的挑战,也是自我成长的见证。2020 年底,公司成立探放水队,我挑起队长和技术员的双重担子,白天是穿梭在黑暗里的“研究员”,晚上是伏案工作的“掌灯人”,先后将100余条操作规范写进制度里、落在实践中,用最短时间带领新队伍走上正轨。有人说,我们的工作是在“与地心对话”,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无声的战斗。还记得,在2采区辅运大巷探放水作业完成后,钻孔涌水量突然增大,孔口闸阀损坏失效,水位快速上涨,整个工作面面临被淹没的风险。危急时刻,我带领队员火速奔赴现场。在冰冷刺骨的齐腰积水中,顶着0.8兆帕的高压水,经过40多分钟的努力,更换了闸阀、锁住了涌水点、抽干了积水,保住了价值数百万的设备,守住了数十名矿工兄弟的安全防线。创新突破解难题,匠心提质创佳绩向地心要安全,向创新要效益,是煤矿人追求的“星辰大海”。“末采回撤”是矿井安全生产的“头等大事”,也是与时间赛跑、和矿压对抗的“一场硬仗”。在1405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工作中,面对回撤通道坡度大、底板松软、设备工况差和断层构造叠加的复杂条件,如何安全高效完成末采回撤任务,成了我当时的一块“心病”。末采前我每天下井3次,精准采集分析矿压数据,掌握来压规律,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提出铺网前等压让压、用“C”型钩替代铁丝联网、缩短铺网距离、取消施工绞车硐室等创新工艺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,缩短了风险周期。最终,仅用14天1小班完成全部回撤任务,节约成本10余万元,取得了冯家塔建矿以来末采回撤时间最短、成本最低的“双突破”,也为矿井后续末采回撤提供了“模板”。
凝心聚力强管理,情系职工促发展
我始终相信,用真心聚人心才是一个团队的灵魂,温暖的集体才能迸发出无穷的战斗力。每当走进学习室看着一张张贴满墙壁的全家福,有孩子可爱的笑脸,有妻子殷切的期盼,也有队员们坚定的希望。那一刻,我深刻意识到,我们早已是同事、是战友、是亲人。生病时,探望成了一种习惯;困难时,帮助成了一种自觉;快乐时,分享成了一种日常。我想,青春这首诗,提笔应是茂茂长安花;成长这首歌,旋律应是葱葱叶婆娑。在这场盛大的青春岁月里,奋斗才是最美的画笔,有我们每一位奋斗者的颜色——是我,是我们。五四的火炬,凝聚团结的力量,追逐梦想的光芒,我们永远在路上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,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,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,才会留下充实、温暖、持久、无悔的青春回忆。”作为青年代表,我将继续扎根生产一线,为“再造一个产业新陕投”奉献青春力量。